【IT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微软宝贝”为何走进了百度的总裁办公室

【编者按】憾别微软,应该是当前张亚勤心态的最好表征。16年建立起来的职业情感,不是说割舍就割舍的,更何况张亚勤是那种特别重感情,讲义气的人。

但是,当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情地把PC时代挤进历史时,微软走向式微,而通过让智慧起舞来实现个人价值的张亚勤,必须做出取舍。

有观点认为,科学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产业形态的最有效、最便捷的线索。而科学家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取决于他在产业中的实际参与度。

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了无兴奋点的微软,借着互联网大潮勃发的百度,自然成了张亚勤才智和社会对话的最佳窗口。

在象征团圆幸福的中秋月夜,微软中国公司却失去了最沉甸甸的一环。

9月8日,微软中国公司发布消息,证实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因个人原因辞职,正式结束他在微软长达16年的职业长跑。

有人欢喜有人愁。就在微软低调处理张亚勤离职的同时,百度公司在9月10日高调宣布张亚勤加盟,并表示他将出任公司总裁,负责新兴业务的开拓,在工作上直接向百度创始人、公司CEO李彦宏汇报。此前,百度总裁一职一直由李彦宏兼任,张亚勤到来后,将成为百度史上首位专职总裁。有分析指出,这体现出了李彦宏对其山西老乡的高度仰仗和十足信任。

耐人寻味的是,张亚勤最后一次以微软身份公开露面的场合,是参加百度9月3日举办的“百度大会”。还让人感到诧异的一个细节是,在主论坛结束后,张亚勤一般会离座而去。但这次他不仅留了下来,还在百度智能硬件“百度筷搜”展区体验产品后才“闪人”。

熟悉张亚勤的人都知道,他为人谦逊稳重,温厚随和,遇事低调不喜张扬。因此,张亚勤或许主观上不希望自己成为中秋节期间的“头条新闻人物”,但是,无论是他已经步出的微软,还是即将加盟的百度,都是被贴上了时代标签的标志性公司:前者贵为PC时代统治全球的软件巨头,如今却在互联网的竞争中难觅出路;后者则凭借手中握有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的绝对份额,成为中国互联网BAT三巨头之一。因此,张亚勤在两家公司间的一出一进,更多地被解读为IT产业正在从PC时代向互联网时代更替的最佳注解。

这样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张亚勤的认同。他在就加盟百度一事的回应中,指出现在是“互联网产业的关键转折时期”。而向来喜欢“追求下一个兴奋点”的张亚勤,不愿意错过时代带来的又一次稍纵即逝的机会。

第一章  山西走出的“天才少年”

12岁的大学生

1966年1月,张亚勤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当时全国上下都正深深卷入了那场动摇国家根本的10年政治大浩劫之中,他的天赋仍然在残缺破败的教育体制中得到了突显。

在有关张亚勤的个人传记中写道:张亚勤3岁识字,5岁开始读书,连连跳级后,9岁时小学毕业。这一年,他在太原市举行的一场演出活动中被选去说相声,没花多少工夫就记住了相声台词,然后非常出色地完成表演,引来台下掌声雷动。当地报纸专门报道了这一事情,过目不忘的“天才少年”张亚勤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张亚勤中学就读于太原西山矿务局第二中学,还在初一时期,他看到数学老师有一本关于三角函数的参考资料。三角函数在当时是高中数学内容,但张亚勤立即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兴趣,他向老师提出请求借回家看看。10余天后,在还书给老师的同时,张亚勤还告诉对方自己把书中习题都做了一遍。顿时,教研室里的数学老师们都聚拢过来,有位老师不太相信,当场出了三道难题让张亚勤现场演算,他都正确地给出了答案。

一个刚刚进入初一的9岁小孩,在短时间内无师自通地学完一本高中数学教材,并正确做完所有习题,其才能无不让数学老师们刮目相看。因为学识超前,张亚勤在初中只读了1年多一点,就直接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他仍拿到了全部考生中的最高分。

1977年,张亚勤进入高中后不久,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也是在这一年的12月,一个叫宁铂的“天才少年”深深地影响了张亚勤,进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第一届高考中,13岁的宁铂取得了优异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宁铂“13岁上大学”的消息,在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的背景下,通过《光明日报》的报道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也严重刺激了张亚勤。

得知宁铂消息的第二天,他对妈妈说:“我也要考中国科技大学!”可这时候距离高考只有半年时间,并且,要参加高考,意味着他必须现在就得进入高二尖子班,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高中的所有学业。

顶着人们怀疑的目光,张亚勤以每天学习近20个小时的超常毅力,硬是在短短一个月内,啃完了高中两年的课程,成功升入高二尖子班,迎接高考。

1978年7月,12岁的张亚勤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高考,但他的成绩比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的录取线低了10分。虽然因此没有被中国科技大学正式录取,他在两周后,在与其他1200名优秀学生共同参加的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中,却因为优异成绩拿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他也就成了比宁铂还小1岁的“中国最小年龄大学生”。张亚勤后来还知道,他是该届少年班中唯一数学成绩得满分的学生。

此后8年,张亚勤先后顺利拿到了中科大的电气工程本科和无线电电子工程硕士文凭,这时的他,要朝着更高远的目标前进。

全世界的财富

1986年9月,20岁的张亚勤接受了阔频通信领域鼻祖之一的皮克·霍兹教授的邀请,来到了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并拜在后者门下攻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经过刻苦攻读,张亚勤以优秀成绩完成了全部课程,通过了高层次科学研究的严格训练。1989年,他递交了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系唯一的满分博士论文,23岁的他获得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而在此之前,他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而且都是该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课题。

经过皮克·霍兹教授的推荐,张亚勤进入美国当时第二大电信公司GTE研究中心工作。在接下来的5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研究领域,并成为这一领域出类拔萃的专家,他先后在世界著名杂志上发表150余篇视频压缩、数字电视、数字电话等电子工程方面的论文,其中有35篇论文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

1995年,张亚勤来到有“世界电子技术的摇篮”之称的新泽西州桑纳福多媒体研究院从事高科技研究工作。在这里,张亚勤先担任部门主管,两年后被提升为公司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主任,领导近百名美国计算机专家。

作为实验室主任,他负责领导和监督实验室下属的数字电话、数字电视(DTV)多媒体工作网和多媒体信息系统三个部门的科研开发工作,以及数字电视、多媒体软件、市场营销和产品商业化,甚至延伸到了创业公司上市等多方面的工作。

在此期间,张亚勤和同事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国际标准——动画专家组(MPEG)标准的关键成分的算法,使得“广播电视和网络应用的数字图象压缩与处理发生了戏剧般的进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高科研领域。同时,他在视频压缩、交互式电视、多媒体通信、桌上可视电话等方面已取得20多项专利技术。他关于“对远期电视电话编码标准的建议”和“全球动态判断和补偿计划”等50多项技术对修改国际标准等作出了贡献。

由于张亚勤在数字影像(Digital Video)技术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和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发明与领导作用,他荣获美国新泽西州工程委员会颁发的“1997年最佳研究工程师奖”。该奖每年只授予一位新泽西州和费城地区在电子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工程师。这一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还当选为美国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Fellow)——美国电器电子工程领域中的最高荣誉,成为该学会成立110年来的最年轻者。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为此给他写信,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美国IEEE院士瑞曼德和皮克·霍兹都曾由衷赞叹:“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


第二章  微软的宝贝

在加入微软之前,虽然张亚勤已经名满天下,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信息仍相对闭塞,中国人并不知道海外同胞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天才。直到1999年1月,张亚勤接受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之邀,回到中国共同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他才慢慢开始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的对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至今,在人们的视角中,张亚勤总是和微软捆绑一起。有观点指出,张亚勤是效力微软最久的华人高管,他在事实上成了微软在华的“形象代言人”。

或许最能体现张亚勤对微软公司价值的评价,还是微软创始人、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说过的一句话:张亚勤是微软的宝贝。

创建最大的研发基地

十几年后,李开复在个人自传中写道:“张亚勤的到来,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在李开复看来,由于张亚勤在美国华人科学家圈子的影响力很大,他的到来,可以更好地吸引顶尖科学家加入。

事实上,在张亚勤未加盟之前,微软中国研究院包括李开复在内,全部员工不足10人,但当张亚勤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消息一经公开,他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很多来自海外的华人学者,其中包括当时在惠普研究院的张宏江、贝尔研究院的朱文武、南加州大学(USC)做综合媒体与数学方面研究的李劲以及在桑纳福研究院工作的中科大师弟李世鹏等。身在贝尔研究院的朱文武也最终在回国这件事上“从”了张亚勤。

回忆起回国经历,李世鹏说:“不需要去说服,张亚勤本身就是一面旗帜,他到哪里,就是对那个地方最有力的证明。”

有报道称,1999年前后来到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学者中,至少有10位在美国做到了杰出研究员、科学家的位置,这些领军人物的加盟,使得微软中国研究院刚刚成立就能够很快投入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1999年5月,时任微软CTO克雷格·蒙迪来北京知春路上的希格玛大厦考察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进展情况。在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后,克雷格·蒙迪大开眼界,回到总部后就向盖茨汇报说:“中国研究院的那些人真是厉害,在中国的平台上居然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

蒙迪的汇报,不仅让盖茨为当初把在亚洲的研究院从印度搬到中国的决定感到欣慰,他同时对微软中国研究院兴趣大增,原定第二年再听汇报的盖茨索性邀请李开复和张亚勤立刻到雷德蒙“述职”。而这次由张亚勤主讲的“盖茨考评”大获成功。微软中国研究院形成了直接向盖茨汇报的制度。

2000年8月,李开复从北京调回微软总部,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副院长的张亚勤被扶正为研究院院长。这时,他开始思考如何将微软中国研究院扩展成微软在亚洲的基础研发基地,以及如何确保研究院在未来的全球地位。

2001年1月22日,微软公司首届技术节(Tech Fest)拉开帷幕,微软中国研究院的17个展位前很是热闹,比尔·盖茨也亲临现场参观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12场演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以并不充裕的人力开发出如此多有价值的成果,中国研究院的研发人员真是“特别有激情”。还让软件天才无比兴奋的是,以微软每个研究院平均的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率来考量,微软中国研究院已跃居微软所有研究院之首。

2001年11月,盖茨访华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论坛间隙,去了一趟上海交通大学发表演讲。盖茨在演讲中做了一个关于图形和多媒体的演示,这是微软公司高层首次公开展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成果,盖茨毫不吝惜他对中国研究院和张亚勤的赞赏,并宣布: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而此时距离张亚勤主政微软中国研究院仅仅过了一年半。

张亚勤研究的多媒体领域,也很快成为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一项核心研究。在微软公司将多媒体应用于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技术研究方面,张亚勤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技术很快就成为微软公司重要的发展领域。也正因为此,2004年,在相继被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和盖茨做思想工作后,张亚勤调回微软总部,出任主管微软移动通信(Windows Mobile)及嵌入式系统(Windows CE)在全球开发业务的全球副总裁,这也标志着他成为了微软进军PC之外业务的领军人物。

2006年1月18日,张亚勤再次回到北京,把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以及一些产品研发部门,整合成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张亚勤出任集团主席。

2010年1月,鲍尔默宣布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张亚勤任集团董事长。此时张亚勤的麾下,除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还增加了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微软亚洲商务软件事业部、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微软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中国)等机构,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等方面,拥有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东京、首尔和悉尼等地超过3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对包括微软公有云(Microsoft Azure)、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SQL Server)、办公软件(Office)、搜索引擎(Bing)、操作系统(Windows)、平板电脑(Surface)、微软游戏机(Xbox、Kinect)及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在内的微软全线产品作出了杰出贡献。

至此,中国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微软已无兴奋点

有人这样评价张亚勤在微软的卓越成就:16年前,热情澎湃的张亚勤要在中国建一个全球顶尖的计算机研究院,5年后他做到了;9年前,临危受命的他要在中国创建一个完整的微软研发组织,5年后,他也做到了;5年前,追逐兴奋的张亚勤说,要普及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想看到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能做出一个可能影响世界的产品,5年后,他做到了也看到了。

所以,今天的张亚勤用“使命达成”四个字来解释他离开的原因。他称,“我用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加入微软时对公司的承诺,既然当初使命已达成,我想也应该是我开始新探索的时候。”

不过,张亚勤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由他以前的同事、3年前从微软亚洲工程研究院院长一职上离开转任金山软件CEO的张宏江说了出来:“一个时代的结束!”

是的,这正是PC走向结束,移动互联网走向开始的时代。它的最明显标志是,桌面软件巨头在互联网市场上迟迟打不开局面。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张亚勤坦承微软过去几年在移动互联网错失了诸多良机。

早在2004年,张亚勤在微软总部负责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使得微软移动操作系统获得先发优势,但他在2006年回到北京后没能继续移动业务。2008年以来,他力推云计算乃大势所趋,6年过去了,微软尽管在企业客户上有所进展,但对于个人客户却乏善可陈。

据市场调查机构Net Applications最新数据显示,Windows 8和Windows 8.1系统在全球PC操作系统中的市场份额仅有13.4%,增长幅度有限。在决定移动互联网前途的生死大战中,Windows Phone始终不是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对手,仅仅以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显示自己的存在。

对于这样的现状,张亚勤心有余而力不足。依据前微软中国战略合作总监刘润的说法,在微软,张亚勤主导的开发部门是为明天和后天的利润工作,确保微软未来始终有优秀的产品可以卖,保证永远处于领先位置。

刘润指出,微软是在IT业中对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之一,而微软研究院是微软“皇冠上的明珠”,全球四大研究院在研究未来30年可能用到的科技,以张亚勤、李开复为代表的真正的科学家们,是这颗明珠上闪着的光芒。可是,让微软闪亮的PC时代终于要结束了,微软巨额投入的研究院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

但搜狗CEO王小川认为,微软研发体系复杂的层级结构,导致了微软中国决策效率之低,“微软研究院的立项到产出需要3-5年,再加上异地管理决策效率低下难以支撑变革,故而失势。”

“互联网时代的研发在于极速的市场应变,从市场需求出发推出产品快速迭代,驱动后面的技术研究快速灵活,以Google为代表把这种技术研究与产品推出的结合发挥到极致。而微软研究院的立项到产出需要3至5年,尤其是亚洲研究院还是异地跨国管理,决策效率低下,难以与前端的产品互动,必然会没落。”王小川说。

而从产品角度分析,微软研发体系中长期坚持的工程师思维因远离用户而逐渐被淘汰。相反,以苹果、谷歌和小米为代表的以用户为核心的产品开发模式正成为主流,用户模式大于工程模式。

第三章 百度总裁张亚勤

曾经多次,张亚勤表示:“当我对某项工作驾轻就熟时,就意味着这段工作生涯即将要划上句号,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

在微软,张亚勤无法找到兴奋点,那么,李彦宏又能用什么来刺激比他大两岁的山西同乡?

目前,相比腾讯和阿里巴巴,百度生态体系相对脆弱。从产品来看,百度在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先失一着。

比较而言,腾讯用社交抓住了人性的需求,阿里用电商抓住了女性的需求,百度虽然通过自研和并购,使得旗下产品一箩筐,但没有一个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所有产品,并在发展用户和抢夺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突破,因此,百度似乎希望通过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来实现弯道超车,李彦宏期望打造出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成为下一个谷歌,相信真正改变世界的是技术变革。

今年5月,百度聘用知名人工智能专家、谷歌人工智能项目“谷歌大脑”(Google Brain)领导者吴恩达,出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兼百度研究院主管,让他在硅谷主持设立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在未来全面领导“百度大脑”和“深度学习”等研究方向。而随着张亚勤走进百度的总裁办公室,“技术男”李彦宏有了坚实的左膀右臂。

显然,张亚勤在技术上得到全球业界认可,且在微软实际负责研发这么多年,其加盟不仅可加深百度的技术派印象,还可帮李彦宏吸纳更多优势人才,加速实现“百度大脑”等计划。同时,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从基础研究直到产品开发、产业合作的模式、经验、人脉,也会帮助百度尽快实现产品线的整合。

当然,除了发挥人才上的磁吸效应,李彦宏对张亚勤的倚重还在于后者在大数据和云技术上的丰富经验。

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云计算优势是李彦宏极其看重的一环,而百度移动互联网战略的核心在于云+端。外界分析,张亚勤负责的新业务可能就在于此,一旦百度云计算针对企业的想象空间打开,百度将有一个巨大的营收增长点。

吴恩达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有着巨大兴趣,这一点也与张亚勤近两年的工作重点趋于一致,在其领导下,微软研发出了新一代自然语言和语音技术及多媒体智能检索技术,前不久推出的智能机器人小冰和智能语音助手Cortana就是微软人工智能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此外,张亚勤自2008年起就大力主推云计算,2014年3月,微软成为首个在华提供公有云平台商业服务的跨国企业。而百度在2012年正式将移动云列为战略项目,主要提供四大服务,分别为开发支持、运营支持、渠道推广和商业变现四大块,目前用户数已达2亿。

百度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移动端收入已达30%,50%是实现移动端再造一个百度的重要节点。在端(移动搜索+地图LBS+App分发+视频)布局初具成效的情况下,云如何丰富端将成为下一个突破点,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的张亚勤会在云端结合上作出探索。

漫步云端是一种浪漫的愿望,是张亚勤和李彦宏对于百度在移动时代的共同目标,但是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里厮杀,李彦宏急切需要的,是张亚勤迅速帮助百度找到接地气的那个点。

来源:IT时代网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IT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微软宝贝”为何走进了百度的总裁办公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