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离职,门户完了?错!门户网站的生命力,远比你想象得要旺盛,只不过他们现在的想法有些陈旧

【IT时代周刊深度观察】从某种程度上说,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的确可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门户运营的一个缩影。当他离开效力了十余载的新浪后,如果“及时”地抛出“门户已死”这样的观点,却不免过于偏激。为何这样说?IT时代周刊通过对门户网站发展史的梳理及对业界专家的访问,来试着给出答案吧。

门户往事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的民众已经能够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其已开始渗透到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网的前身)这几个门户网站,已经开始成为了重要的互联网应用形态。彼时,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的概念,被联合国正式提出,一年后,有国内专家也认为,一个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所产生的影响力,可能将在10—20年内超过传统媒体,并迅速崛起。

如今再看这位专家当时的预测,“迅速崛起”是肯定的了,但“10—20年”的这一时间跨度却有些大。在经历了2000年时的互联网泡沫后,依靠着SP(增值服务)业务,新浪、搜狐、网易很快再次站住了脚跟,到2003年时,这几大门户均实现了全年盈利,有评论称,这一年宣告了“互联网复苏时代的来临”。当时的门户,早已成为了新闻内容的重要集散地,流量入口的形成,使他们扮演着在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陈彤带领新浪的编辑参与每项重大新闻的报道,构成了彼时门户新闻报道图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包括后来腾讯网和凤凰网的出现,都在继续帮网络新闻成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添砖加瓦。陈彤当年所出的那本《新浪之道》,成为了一众网络编辑的入门宝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抛开业界人士对此书的种种或好或坏的评价,这个例子更大的意义恐怕在于,这种门户新闻报道的运营模式,随着这本书的广泛传播而加以固化和程式化,门户这种有如富士康式的流水线手工做互联网新闻的做法,不仅凸显出了当时的静态页面等技术条件的限制,也显现出了当时国内互联网信息传播手段的局限性。

多年前,《三联生活周刊》援引一位互联网业者的话对此评论道,“现在的互联网死气沉沉,所有2001年之后的幸存者都在睡大觉”,“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被模式化了,新浪、搜狐等门户的新闻已经形成了固定套路,每天一亿多网民都在过着近似的互联网生活”。其实,不光是网民感觉上的乏味,当时的网络编辑这样的工作,也无多少技术含量可言,只要频繁地在电脑键盘上不停地“Ctrl+C、Ctrl+V”,就万事大吉了。当然,这也与网民不同时期的口味有关,以当时的技术和人力以及环境,制作精品内容、原创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2003年时,美国《商业周刊》还是对新浪、搜狐、网易给予了高评价:“前景看起来很美!”当然,除了新浪坚守新闻阵地外,其它的门户都在开拓新的业务作为自己新的主线。

2005年时,几大门户第一次受到了外部的威胁。一个叫方兴东的人在2002年引进国内的“博客”概念,在这年忽然爆发,后来人们也把2005年称为是“博客元年”。在这背后,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升级到Web2.0模式,更加专注和强调与用户的交互。方兴东创办的“博客中国”,此时也迅速膨胀起来,将自己置于与几大门户同台竞技的地位。可是随后情况便发生了逆转——以新浪为首的几大门户纷纷进军博客,凭借着资源和流量上的优势,很快大获全胜,专门的博客网站,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几年后,博客的“继任者”出现了。借助时任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离职的消息,新浪的这一新兴事物“微博”获得了外界的极大关注。其实,这个产品在新浪内部,被称为是比博客更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其后它的发展,也并未辜负新浪的厚望,公众靠它扩散信息、媒体从业者掌握的新闻线索,很多时候都是从微博上来的。从那时起,移动化和社交化也开始被频繁提起,门户模式正在悄然改变。

变革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大众手中多了一台甚至多台“迷你PC”,原来PC互联网上种种需求,开始向移动设备端迁移,门户的信息服务也包含在其中。这时候的门户网站,已大不如前,流量的降低,靠单一的网络广告获得的收入,都让投资者的兴趣剧减,这些门户网站的经营者们,开始再次考虑转型的问题了。

2010年时,新浪CEO曹国伟说,“微博将帮助新浪从一家传统门户网站实现向平台化的跨越”,他想借助微博之力,让新浪从传统门户向平台化转型,曹国伟将这称为是“新浪的二次创业”。而搜狐CEO张朝阳则希望重点打造公司在内容、游戏、搜索引擎、社区等多个领域的竞争力,开辟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新门户时代,终结以广告营收为单一收入来源的门户模式。随后,搜狐、网易的新闻客户端等产品纷纷亮相。

不过它们的竞争对手也多了起来。垂直类的媒体网站,正在成为媒体发展的样本。在科技、汽车、房产、相亲、旅游、招聘等这些垂直领域,已经涌现了汽车之家、搜房网等上市公司,每一个垂直市场,又会诞生形式各异的差异化媒体。随着移动平台的落地,厂商也正在增加媒体的属性。垂直网站的壮大显示出消费者对信息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和服务正在整合,“懒惰”的用户倾向于一站式的服务,以往媒体上挂厂商的广告,某种形式上也是一种整合,只是最为初级和粗放式。而更专业的用户,更精准的服务,则需要媒体对自己的网站、产品,以及用户有仔细的了解,从中挖掘价值和机会。

垂直网站的壮大,加上移动产品的深入生活,让门户的优势地位迅速降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就对《IT时代周刊》说,“垂直类属于深化类,WAP属于转向类,可以说,传统门户网站受到了双重夹击”。有媒体这样评论,“移动化和社交化的发展无疑更让传统门户模式捉襟见肘,而强势崛起的新媒体平台也让体态庞大的门户应对起来略显有心无力。看看日渐臃肿不堪的门户首页,就知道这些曾经民众心中最受欢迎的媒体如今所面临的尴尬”。“2005年是门户发展的最高峰,但是现在呢?百度的市值远远高于新浪”,资深互联网专家谢文对《IT时代周刊》记者说,门户那种对国外先进产品直接进行复制的做法是不行的。那么,在“媒体产品化”时代,门户该如何做?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统互联网门户,简单地说就是信息多、快、全的呈现”,谢文告诉记者,但是这样的发力方向已经没有前途了,未来在传播机制上更应该成为发力的重点。“未来更多的新闻内容应该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方面下功夫,比如更精准的新闻推送机制,对用户喜好的分辨,以及多媒体时代信息更为丰富活跃的呈现方式”。“未来基于多终端的为用户提供专业、及时、平等、多角度的新闻服务将成为最大的挑战”。

未来有许多挑战,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门户会没落呢?“如今自媒体、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但如果说这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这样的结论还是很偏激的”,知名互联网专家包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技术本源上说,信息在什么样的终端上呈现,不同终端不同信息类型,影响了新闻的选材和制作。比如基于HTML5对不同屏幕尺寸的适配,就目前而言,桌面新闻现在做的最好的,还是门户网站。未来的媒体形态会朝着复合形态演进,各种媒体的传输介质,也不会是单一形态。“互联网门户的行为形态和自媒体行为形态是彼此补充的,门户的传播形态还是主流,自媒体还是补充,这主要依赖于信息搜索、信息筛选以及信息匹配技术,另外还要在算法和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突破”。

对于这样的观点,谢文也认为,现如今,门户仍处于过渡阶段,未来三到五年后,将会产生新的门户和机制,这其中会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则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网络媒体应当从产品和活动及服务的角度来思考,现在只是单向传播,这样是走不出去的。“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应该走一条基础服务免费而增值服务收费的路”。“例如腾讯、阿里巴巴,他们专注于产品这个层次,收费全都出自增值服务。而网络媒体现在只做了新闻客户端,还是按照老路子走,却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免费模式的变化。

对于门户的渠道角色,谢文表示,经过优胜劣汰,网络的传播渠道会向公共管道输送平台的方向发展。这就像亚马逊的做法,作者直接和出版社或某个工作室签约,直接在亚马逊书店销售,可以去掉中间商的环节。总之,过去那种效率不高,成本不高的形式,一定会被淘汰,“现在对于传统的网络媒体而言,是一个跟得上就跟,跟不上就被淘汰的时代了”。【责任编辑/刘佳庆】

来源:IT时代网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陈彤离职,门户完了?错!门户网站的生命力,远比你想象得要旺盛,只不过他们现在的想法有些陈旧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