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独角兽之王保卫战:华兴资本破发 包凡自掏腰包撑信心

华兴资本,国内颇负盛名的“独角兽之王”。最近这几年,新经济领域的大部分独角兽公司,或多或少都能看到TA的身影。

截止2018年3月31日,华兴资本集团已完成包括首次公开募股、并购和私募融资等超过700宗交易,交易总额逾1,000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近41亿美元。

但是,在港股上市之后,华兴自己的股价走势却颇不理想,一度较发行价腰斩。

2018年9月27日,华兴资本控股(1911.HK)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31.8港元。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当日跌幅达到22.33%。10月25日,股价一度跌破14港元,较发行价下跌过半。

在上市仅仅一个月之后,华兴资本开始进行股票回购,虽然单笔回购金额并不大,但回购的频率较高。

除了回购,公司创始人包凡,自10月26日起,也进行了多次增持。

经过轮番的回购和增持,公司的股价开始回升,截止2018年11月19日,公司股价收于22.6港元,较10月25日的低点相比股价上涨了39.68%。但距离发行价还是有不小的距离。

今年下半年,港股整体走势疲弱,新股破发屡见不鲜。华兴IPO前后,大盘正处于快速下跌的通道,10月份恒指下跌了超过10个百分点。

如此市况下,华兴资本依然成功发行,并拿到了31.8港元的发行价,这或许与华兴资本在业内的影响力和包凡丰富的人脉资源有关。

市场很给面子,但首日即破发,上市满月股价竟然腰斩,确实让掏钱捧场的投资者人有点“受伤”。

由于接连几笔单次回购的金额不高,有一些声音认为华兴资本的回购太“抠门”。但客观的说,汇总了华兴资本近期的回购总额以及包凡的增持力度,也并不算太小。

对于华兴和包凡而言,这或许更像一场“荣誉保卫战”。华兴能不能重返发行价,不仅关乎面子,也是一个“新经济”的风向标。

华兴资本:独角兽集中营与新经济风向标

根据此前的招股资料,华兴资本集团成立于2005年,最早主要提供私募融资顾问服务,随着业务的扩张,公司业务开始涉及并购顾问服务、财务顾问、股票承销等服务。2016年10月旗下华菁证券成立,并在国内进行经纪、证券承销和保荐、证券资产管理及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目前公司的业务运营分为三个部分:投资银行、投资管理以及华菁证券,主要为企业提供顾问、资本市场服务及投资业务。

按照招股资料的表述,公司的业务模式为识别及发掘早期的创业家和创业企业,并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提供服务。投资银行负责早期服务、咨询服务、股票承销;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销售、交易、经纪和研究服务。投资管理主要以私募股权基金的构建、管理及投资业务为主。华菁证券则是一家多牌照券商,提供承销、资产管理、销售、交易、经纪及研究服务。

截止2017年12月31日,中国新经济企业市值最大的20家企业中,公司的客户有15家,独角兽公司客户占到中国独角兽公司总市值的56%。

截止2018年3月31日,公司提供顾问服务的累计交易价值为902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约为41亿美元。2013-2017年五年间为中国新经纪公司承销的香港及美国IPO数量在国内投资银行中排名第一。

华兴资本的客户名单相当豪华,囊括了国内最主要的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公司,除了BATJ之外,还包括:美团、滴滴、摩拜、自如、快手、商汤科技……。

头顶大量光环的华兴资本其业绩情况如何?

上半年亏损1.52亿美元,主因是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根据招股书及半年报,华兴资本的总营收不断扩大,但净利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上市至今,公司总营收整体保持增长趋势,截止2018年6月底,公司的总营收为1.08亿美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99.97%。

但净利润却没有同步增长,反转发生在2017年,公司净利润由2016年底的2855.9万美元下降至2017年底的亏损1350.6万美元。截止2018年6月末,公司的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总亏损为1.52亿美元。

账面亏损并不意味着现金的流出。根据半年报,截止2018年6月末,公司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亏损1.88亿美元。对于很多上市前经历了融资港股公司而言,在上市首年出现这一亏损并不罕见。不少公司在上市之前公司发行可赎回优先股进行融资,实际上这是一项股权融资,但由于通常附加了赎回条款,如果公司IPO时估值水平较此前的融资估值高,相关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差额部分就可能产生账面亏损。而且,公司IPO时估值越高,账面记录的亏损往往就越大,但这通常是一次性的,也并不意味有现金流出。

从公司的三大业务上来看,投资银行贡献了主要的营收及利润,华菁证券则处于亏损中。

根据中报数据,三大业务的总营收较去年同期相比都有较大的增长,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和华菁证券较2017年6月底相比分别增长100.3%、96.9%和105.1%。

从经营利润来看,投资银行虽然贡献了主要的经营利润,但利润增长更快的是投资管理业务。截止2018年6月30日,投资银行和投资管理的经营利润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14.2%和414.5%,经营利润率分别较上年提高10.1%和23.3%。华菁证券亏损923.3万美元,但与去年相比亏损幅度在缩小。

华兴资本在成立之初主要为成长期或更后期的公司提供私募融资顾问服务,而目前该项业务仍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及优势。2018上半年,私募融资与并购顾问费收入整体增长136.4%。

除此之外,截止2018年3月31日,公司自成立以来未574笔私募融资交易提供了建议,累计筹集资金410亿美元。下图为公司提供顾问服务融资超1亿美元的已公布的私募交易截图(来自招股书):

虽然公司完成了多项重大融资和并购交易,其顾问费收入也不断增多,但这两项业务所属的投资银行业务在收入中的占比却出现了下降。

如上文所述,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投资管理和新成立的华菁证券开始贡献更高的收入。

独角兽破发成常态 市场走到十字路口

截止11月19日收盘,华兴资本控股的总市值只有124亿港元,即使在股价最高时,总市值也不到200亿港元。就市值体量而言,华兴资本远逊于不少TA所服务的独角兽公司。但独特的市场地位使得华兴成为观察新经济公司市场温度的一个风向标。

近期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大多都处于破发的状态,就连小米和美团亦不能幸免,遵照港交所IPO新规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除了信达生物之外,更是全数破发。以下为2017年年底至今在港股上市的部分新经济公司走势:

截止2018年11月19日,仅2018年10月31日上市的信达生物较发行价上涨了39.49%。除此之外的几只“独角兽”公司均处于下跌状态,跌幅最小的为华领医药,较发行价相比下跌4.83%,跌幅最大的是易鑫集团较发行价下跌了70.26%。其中市值较大的美团点评和小米集团,截止2018年11月19日,较发行价相比分别下跌了15.51%和23.88%。

如此市况之下,与新经济休戚相关的华兴资本上市后走势不理想并不出乎意料。在高度市场化的港股市场,认购新股亏损是家常便饭,但如此快速、深幅的破发,多少让深谙资本运作的包凡和华兴面子上挂不住。

回购和增持,或许更是一种表态,至少是安抚。悬念在于,华兴是否还能够回到IPO价格以上?市场何时重拾对新经济公司的热情?【责任编辑/古飞燕】

(原标题:独角兽之王保卫战:华兴资本破发 包凡自掏腰包撑信心)

来源:面包财经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财报】华兴资本上半年总收入1.07亿美元 同比下降3.4%
【港股】独角兽之王保卫战:华兴资本破发 包凡自掏腰包撑信心
【中概股】华兴资本首份财报:上半年收入1.08亿美元,净亏损1.49亿美元
【深1度】深扒华兴资本基石投资者:蚂蚁金服、雪湖资本、皇室背景LGT

精彩评论